范仲淹考进士时为什么要用“朱说”这个名字?_范墉_母亲_公元
范仲淹,字希文,祖籍邠州,后来迁居到苏州吴县。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,因其卓越的才华和为官之道而声名显赫。
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曾是吴越地区的一名官员,在公元978年,他随吴越忠懿王钱俶归顺北宋,并被任命为武宁军节度掌书记。范墉为人正直,清廉无私,深受百姓爱戴,但他在年轻时便痛失爱妻,后来再次娶了谢氏。范仲淹诞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(989年)八月丁丑日(即公历的10月1日),地点是在徐州的一处节度掌书记官舍。
不幸的是,范墉在公元990年去世。随着范墉清白无私的品格与家庭积蓄的匮乏,谢氏为了生计,带着年仅两岁的范仲淹改嫁给了淄州长山的朱文翰。因而,范仲淹也随之改姓,取名朱说(yuè)。
朱说的童年并不平坦,母亲为了让他能够早日独立,曾试图让他学习商业。然而,朱说目睹了商人们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性,心生不满,学习了不到一个月便毅然选择返家。随即,他向母亲提出了希望继续读书的愿望,得到了母亲和继父朱文翰的支持。
展开剩余59%此后,朱说前往醴泉寺(位于山东邹平)求学,拜高僧宝志为师。为了节约开支,他每天只煮一碗粥,等粥冷却后分成四块,再撒上少量的盐和菜末,早晚各吃两块,这就是“划粥断齑”这个典故的由来,彰显了他勤俭节约的品格。
到了公元1011年,朱说得知自己的家世缘由后,便前往南都应天府(现今的河南商丘)深造,寻求戚同文的门下求教。公元1015年,朱说参加了科举考试,最终以乙科第97名的成绩成为一名进士,踏上了仕途的道路。
在1016年的冬天,朱说游历了位于广德(今安徽宣城)的太极洞,并亲手题写了“跫然岩”,并署名为“宋进士朱说”,这一遗迹至今保存完好,成为历史的见证。1017年,他被任命为文林郎,并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。当年,朱说已年满29岁,他与母亲商议后,决定恢复宗族身份和姓氏,改回为范姓。
朱说随后向朝廷上书,提出复姓改名的请求。他引用了范蠡和范睢的故事,表示自己并非贪图名利的人,而是志在投身于国家治理与帮助百姓之中。最终,他的请求得到了朝廷的批准,正式更名为范仲淹。
在他的作品《金在镕赋》中,范仲淹曾写道:“如令区别妍媸,愿为轩鉴;倘使削平祸乱,请就干将。”而在《岳阳楼记》中,他又提出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理念,充分展现了他一生追求的理想与抱负。
发布于:天津市
